
田野特調: 調查地方的手法、配搭與尾韻
Distributor:
Publisher:
Publishing Date:
ISBN:
Format :
Category:
Price:
第一線實作淬鍊的結晶,寫給地方工作夥伴的共享指南
臺灣的每一個地方,就像是一杯杯的「特調」飲品,各有其自然風土條件(飲料基底),且受社會制度、市場區位、族群互動(甜度、冰塊、加料)等因素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調和成獨特的滋味。這股滋味,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追求方式;而在當代,我們格外渴求文化的意義感,受必然或偶然的因素觸動而投身行動,成為某種意義的地方工作者,為此展開一次次的「特」別「調」查。這樣的田野調查實作,是地方工作者在觸動與行動之間必備的探照燈,藉此得以看清問題現象、評估方案成效。
本書結集第一線扎實豐厚的實作方法、心路歷程及批判反思,致力建構從「地方特調」到「特調地方」的方法論——前者是領略每個地方的特別滋味,後者是因其滋味(各式場域和主題)而來的特別調查方式。然而,本書不只是知識上的交流,更是心境上的共享。由此路徑,邀請大家進入地方來思考與生活,一起思考地方、活出地方,發展地方共作的可能,在其中讓自身也能共好。期待本書成為某種陪伴與交會,在地方工作的漫漫長路上,一起特調地方,有機會也來一杯彼此的特調!
【目標讀者】
無論是地方創生、社區營造、社區大學的從業人員,或者想要返鄉從事文創、小旅行的青年,又或是各層級學校參與地方課程的師生,只要有志於探索、進入地方,都是我們想邀請的讀者與協作者。
【篇章特色】
第一篇是針對田野調查實作的具體方法論,實際演練與回答「地方作為整體」、「地方之所以是地方」等關鍵的地方性問題。共分成「整體掌握與團隊建立」、「區域探索與特質說明」及「主題取徑與實地操作」三部分叢集,採取從觀念建立到具體分析的作法,用現場的視角說明如何融會貫通操作。為此,設定了每一章的意象(包括彈珠檯、組隊打怪、候選人幕僚、產品專案經理、奇幻作品等),以方便讀者進入情境,服貼該主題的特質,掌握特定的方法論。
第二篇則提供多重理解地方工作者的角度,是作者群的現身說法,分享實作路上的心路歷程。由具備多元身分與社會位置的作者群,依照各自能發揮的角度,從不同面向來書寫關於地方的所思所想。在章節安排上,溯源地方工作者的發展軌跡,先處理基本認知,再描繪從進入、困惑、受挫到反思的階段,力求真實展現第一線的生活點滴。本篇是寫作後臺的安排,讓讀者能一窺作者群的思路,更加理解種種作法背後的由來為何。
【閱讀建議】
本書並不將自身定位為教科書,而是在地方實作路上的陪伴與對話,所以更鼓勵多重組合的閱讀方式。建議讀者除了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還可以嘗試以下數種閱讀方式:
層次閱讀:各章先安排為首次基本閱讀,就像清粥白麵一樣好消化,但為避免「欠一味」的單調感覺,還準備了其他更複雜或專精的佐料,供搭配選用。讀者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加入,來增加閱讀層次,每次都會有不同領會。
關聯閱讀:翻閱完第一篇各章之後,可嘗試將調查目標放入對應的章節,按圖索驥進行細讀,如此就能顯現調查的方向、步驟和注意事項,以及可能的田野圖像。讀者可以用研究題目為核心,盡情在本書中探索、擴大認識。
交叉閱讀:第一篇各部分叢集與每章之間,都設定為互相呼應的構件,每個概括式論述都能找到更進階的應用和更聚焦的作法;反之,詳盡的作法也能回推到比較全局的視野。讀者可照需求調整不同的焦距,更清楚地釐清調查對象。
主題閱讀:跨章的交叉閱讀,還能進一步發展成主題閱讀,即讀者依照關鍵字,組成自己的研究主題群,透過主題來進行各種排列組合。例如,調查老市區廟宇旁的夜市小吃,便可結合市街調查、信仰調查、飲食調查及團體田野。
作者簡介
邱星崴
苗栗南庄客家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博士班就讀。長期從事地方工作,致力於發展從觸動到行動之間的田野工作方法。
陳冠彰
嘉義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2009年起與西拉雅族的尪姨合作,開啟文化考究與故事採集,並從中思考地方記憶的散佚,以及如何透過尪姨眼中萬物有靈的世界進行「島語」敘事。近年關注議題包括:被排除原住民身分的平埔族群、曾文溪上游鄒族獵人面對傳統與變動的權衡及協商,以及曾文溪流域多物種民族誌書寫。曾參與《交陪誌》、《藝術觀點ACT》、《Re-Turn回歸線》等出版品之採訪及編輯工作。2021年參與的Mattauw大地藝術季策展團隊出版之《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獲第45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2023年與潘麒宇合著《馬卡道族萬金部落歷史研究》。
王麗蘭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在臺灣主要工作是印尼和馬來語言及文化推廣講師,自2013年擔任清大馬來西亞志工團的領隊,每年暑假帶領臺灣的大學生去馬來西亞做地方文化的田野調查。曾出版《我們在馬來西亞當志工》,分享七年來在當地的田野調查成果與心得。2023年開始編輯馬來西亞地方雜誌《北干人》,2018至2025年參與公共電視東南亞城市人文紀錄片《南國啟示錄》,擔任節目企劃,曾獲第58屆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
佘岡祐
高雄人,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研究所碩士,東山窯鄉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熱愛自然生態,著迷於地方風土,致力於尋覓自身與地方共生共榮的方式。
王昱登
臺中人,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畢業。參與了新竹在地團隊見域工作室的創建,用將近十年撰寫地方雜誌,期望能讓地方文化以更有趣的形式呈現。2024年組建好筍出品,持續耕耘和轉化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一路在地方打滾的過程中,不停尋找面臨更快速變遷的城市生活樣貌,從中挖掘影響人們的文化脈絡,並尋思與當代人溝通的形式。相信當文化成爲一種生活方式,才有機會讓地方獨特起來。
蔡念儒
臺東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後返鄉服務,由於參與過多起地方歷史建築保存、環境開發議題,得以在文化和地方公共事務的實務推動與寫作間穿梭,關注議題偏重在地方的產業及政治轉型。近期朝著獨立研究者的路線邁進,嘗試以多重尺度的觀點來看待臺灣社會的重大發展。寫作題材涵蓋公共開發、族群空間變遷、殖民歷史及國際政治等。近年來陸續在中外學術期刊和一般刊物發表論文,包括〈寂靜的抵抗:當代臺東市區的開發與地方回應〉、〈消失的部落空間:從卑南社看卑南地區的地景變遷〉及How China Gained a Foothold in Eastern Taiwan。
劉書甫
臺中人,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著有《喫心地》、《細味臺中》文集。執筆高鐵月刊《TLife》美食專欄,跨界傳產製造業及平面媒體編輯與文字工作。
吳宗澤
臺南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大學時期讀的是應用材料及光電工程學系,碩士論文研究埔里地區的新農認同。目前定居在埔里,喜歡埔里的自然環境。所學不斷跨界,在農村社區、返鄉青年、地方調查等議題間來回穿梭,期許自己能在臺灣農村實踐出當代的烏托邦。
目錄
前言:地方、特調與特別調查
第一篇 地方調查方法
第1章 田野調查這回事:調查實作的事項與環節
第2章 如果地方是一個人:地方文化的交陪與探索
第3章 一群人走更遠:團體田野操作心法
第4章 觀其形而會其意:地景判讀調查方法
第5章 尋找更迭中的傳承:市街田野調查方法
第6章 挖掘村田氏的秘密:鄉村田野調查方法
第7章 認識島嶼的另類國度:部落田野調查方法
第8章 知性美食家養成記:飲食文化調查方法
第9章 價值與財富的野帳:地方產業調查方法
第10章 開啟奇幻世界的儀式:地方信仰調查方法
第二篇 現身、反身的後臺
第11章 地方工作者群像
第12章 我與地方的距離
第13章 關於地方,我們說的其實是……
第14章 在隱現之間的地方工作倫理
第15章 地方實踐的焦慮與希望
第16章 如同重力的地方政策
後記:一起成為地方工作者
前言
地方、特調與特別調查
如果用「本地普遍繁多、外地稀缺單調」為特色判準,放在國際上,近年來最能代表臺灣的事物,應該是「手搖飲料店」。手搖店不僅發源於臺灣,相比於其他國家,還遍布在全國各地,無論是市街、鄉村、部落或離島,多能點上一杯,依照自己的喜好特調。而臺灣的每一個地方,何嘗不是一杯杯的「特調」呢?
每一個地方都有其自然風土條件(飲料基底),受社會制度、市場區位、族群互動(甜度、冰塊、加料)等因素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調和成獨特的滋味。這股滋味,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追求方式; 而在當代,我們格外渴求文化的意義感,受必然或偶然的因素觸動而投身行動,成為某種意義的地方工作者,為此展開一次次的「特」別「調」查。
當然,為此展開的「特調」,也正是一種田野調查,是地方工作者在觸動與行動之間必備的探照燈,否則無法看清問題現象,也無從評估方案效果。因此,地方工作的田野調查,是出於實用或應用的導向,尋求現實介入或問題解決,通常將調查結果訴諸地方內部(團隊自身、利害相關人等);並受工作條件所限,往往採取短時間、多次、多方向的方式。這種作法好比速度快、種類多的街頭小吃,相較於此,其他常見的田野調查類型(學術研究或深度報導),就像是製作耗時繁複、富有飲食哲學的精緻料理。
藉此比喻,當然不是要區分高低優劣,而是要點出,地方工作的田野調查確實有其特殊性:我們必須非常在乎社會關係的維繫與地方社群的共生,也因此必須以累積、有機的方式來推動進度;而其如此自成一格的原因,正是來自地方工作本身的特質所致。以上體悟讓我們決議共同寫作本書——是作者群寫給自己,以及其他地方工作夥伴的共享指南。無論是地方創生、社區營造、社區大學的從業人員,或者想要返鄉從事文創、小旅行的青年,又或是各層級學校參與地方課程的師生,只要有志於探索、進入地方,都是我們想邀請的讀者與協作者。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建構從「地方特調」到「特調地方」的方法論,前者是領略每個地方的特別滋味,後者是因其滋味(不同主題和場域)而來的特別調查方式。為此,我們整理第一線的實作方法、心路歷程及批判反思,希望打造第一本地方工作的「特調」之書。而本書的定位並不只是提供技術或專業,事實上,在地方或地方工作的前提下,「特調」應該更接近素養的概念,是發展地方共作的可能,在其中讓自身也能共好。所以,我們更期待本書是某種陪伴與交會,在地方工作的漫漫長路上,一起特調地方,有機會也來一杯彼此的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