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排毒:讓你咻咻咻的工作編輯術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
「工作沒有錯,如果很痛苦,是我的問題。」
獨立出版人陳夏民曾有出版業的原子小金剛之稱,看似對書本懷抱無窮熱情的他,也曾經因為愛書而身陷黑暗。「有多熱愛工作,就有多憎恨自己。」經過好幾次身心職災,他終於領悟,正如同馬拉松需要配速才能提高完賽機率,對工作的熱情也是需要分配的。
這是一本因為太愛工作而受重傷的人,寫給自己的復健手冊,也希望這樣一本書,能夠陪著你排除由愛生恨的毒,開心、自信地回到喜愛的工作環境。
綠野仙蹤故事集:奧茲大地的神奇巫師
陳婉容◎逗點文創結社
《綠野仙蹤》(原名:《奧茲大地的神奇巫師》)是美國兒童文學小說家鮑姆的經典作品。在那個沒有CG動畫更沒有電腦的年代,鮑姆以想像力及意志力,透過一枝筆,型塑出奧茲大地的繽紛景色與多元物種、文明,讓《綠野仙蹤》成為一則停不下來的故事,更是一個生氣蓬勃的有機體,有魔法、有戰爭、有鬥嘴,當然也有令人感傷的告別時刻。不僅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兒童文學經典,也是每一個在現實社會裡奮鬥拚搏的疲憊大人們,重新補血、療癒的睡前讀物。
長大後的世界很殘酷,你快被擊垮了嗎?請翻開這本書,請相信——你一定可以在奧茲大地找到棲身之所,你一定可以好好活下來的!
每個孩子都有小特別
林煜涵◎奇異果文創
本身是特殊兒家長也是職能治療師的林煜涵,面對不同孩子的發展故事,以溫暖又堅定的筆觸寫下給家長的實用教養祕訣。發展遲緩、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症、情緒障礙、亞斯柏格、學習障礙……我們該如何對有點小特別的孩子進行教育、行為矯正與陪伴?
林煜涵治療師以普遍家長們容易遇到的各種「狀況」切入案例的癥結點。孩子生氣的時候會打人怎麼辦?孩子喜好明確,甚至有固著性怎麼辦?孩子有抗拒上學的想法怎麼辦?
透過「怎麼辦」的提問,引出「如何做」的「祕訣」,並進一步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
夢的實踐4: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王政忠、MAPS種子教師◎方寸文創
「第四屆種子教師工作坊」以MAPS教學法為基礎,透過系統化教學設計,引導並激發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適切融入科技工具或網路資源輔助教學,讓學科本質鞏固並進而彰顯,讓閱讀理解的途徑明晰並進而多元開展,讓各種不同樣貌的教學現場都能如其所是並得其所願。
本書集結15位種子教師實踐T-MAPS一年的歷程紀錄:從對新教學方法的疑慮和不確定感,到真正參加種子教師培訓、實踐MAPS,在課堂中看見不同的風景。透過MAPS,教師重新關注課程的核心目標,幫助了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增強了學生的表達和溝通技巧。每一位種子教師皆無私分享了如何將MAPS教學法與數位教學工具相結合,使「教」與「學」變得更有趣和多元。
規劃理論的進階導引
羅伯特.波雷加德◎群學出版
我們每天都在規劃(planning)。從處理日常庶務、進修,到安排出國旅遊,生活中的規劃無所不在。然而,若從個人層次上升到組織、企業或政府的層次,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規劃是什麼?它有哪些特質?尤其,規劃與政治的關係又是什麼?
國家在規劃政策時,常被當作具有全盤的理性。然而,政策的執行總是涉及「人」,這使得價值觀差異與倫理的問題無可迴避。更重要的是,除了政府帶頭、由上而下施行的規劃之外,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員,每個人其實都能憑藉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出更好的計劃方案,以便為弱勢群體倡議乃至於培力。規劃可以草根化,融入審議、參與、民主的要素,進而讓我們居住的空間,更朝著「正義城市」邁進一步。
從前的人
明銀◎天河創思
純愛青年的詩文海洋
一波波的湧潮裡,有愛,有親情
有船,有港灣
我們都是從前的人啊
看著月光與湖
在後疫情中
慨歎那些美好太過殘忍
復邁步前往更遙遠的地方
城市摺頁:我把日子活成一片荒蕪
黃柏榮◎開學文化
黃柏榮第一本攝影散文集,透過攝影及文字,探索我們所生活的此城,究竟是一種歸屬還是疏離。
黎明的國道漸感車流絡繹,車窗外刺眼的亮光引發更強大的疲憊感,那種感受不是盼望,而是痛苦地想逃離將至的彼岸。巴士行經三重再度泊靠,下車的乘客更多了,不過這次沒有新乘客遞補,因為大台北都會就是這群來自中南部乘客的彼岸。我也身在其中。巴士繼續在二省道高架道路上前行,兩旁錦簇的樓房是我平生未有的視閾,一路連結到淡水河上的忠孝橋面後,不遠處的新光大樓意味著將屆的終點站。然而,這到底是不是我的彼岸,至今我仍沒有答案。
雙島記:從寶島回獅島
陳志銳|主編◎季風帶文化
這本書收錄十五位作者:毛麗妃、黃淑君、梁金菊、淡瑩、王潤華、李氣虹、盧麗珊、胡月寳、張紫蘭、林高、柯思仁、蔡深江、陳志銳、殷宋瑋、黃德勝,他們從新加坡獅島到臺灣寳島留學与生活的篇章,透過本書一一道出在記憶、意識和身體上留下的珍稀回憶与深刻烙印。
「島嶼的可見與不可見,恰如兩端,是他們的根與徑,是源頭,也是重新出發的新起點。兩座島嶼之間不是單向的旅程,而是往返交疊的雙重目光。曾幾何時,臺灣已是他們人文世界裡的『僑鄉』,在不同時刻裡浮現出他們的人文牽掛。他們每一篇寫下的臺灣經驗,或個人的臺式『鄉愁』,就像早年的水客在僑鄉與南洋之間運送的僑批,在某個意義上,封存了時間與記憶。」——高嘉謙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