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請:信仰與文化的綻放
Photographer:
Distributor:
Publisher:
Publishing Date:
ISBN:
Format :
Category:
Price:
拜、請。不僅是請神明的降臨賜福。
我們敬拜、甚至迎請神明入厝供奉,那份虔誠與信念,就如同生活般的自然。
人會老去,而歷史文化與包含著思念記憶的香火將永傳。
六十年前,施振茂先生因為對廣澤尊王虔誠的信仰,向臺南西羅殿分靈一尊廣澤尊王三太保回家供奉,並建造了一間小舘,依據三太保專屬的堂號命名為「尊敬堂」。而曾經香火鼎盛的尊敬堂,隨著振茂伯的逝世,無人經營而逐漸沒落,甚至曾經考慮過將神像燒化。就在此時,振茂伯的孫女婿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份責任。
尊敬堂要如何找回往日的光輝?
隨著時間的推進,尊敬堂又該如何與時代接壤?
面對傳統文化的流失,應該怎麼樣去保存呢?
信仰之於現代人,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在這座小舘裡,一切正在發生……
樸實的光彩,臺南傳統信仰文化攝影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俗攝影特約攝影師洪振傑,長年關注於傳統民間信仰活動,累積多年作品震撼呈現。
燒王船、問事、出巡、賜福……
他們的習以為常,或許是我們鮮少接觸的文化,
隨著鏡頭捕捉的影像,當我們深入探索的同時,才更深刻體會它的意義。
信仰與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扎根、茁壯、變化後,然後綻放。
這片土地的影像,集結在此。
本書特色
▍雙封面、雙主題!右翻是故事紀實、左翻是攝影集。
▍專業攝影紀錄,文字與圖像雙重享受。
▍長年的採訪與參與,真實記錄的古往今來。
各方好評推薦(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府城西羅衍派書齋 許森凱
佳里玉敕吉和堂主任委員 陳席閔
全臺開基永華宮主任委員 楊宗保
大地藝術文化協會理事長、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執行長 蔣文正
作者簡介
洪振傑
臺南歸仁人,自小生活在民間信仰充沛活絡的臺南,經過環境薰陶,之後又經歷了數年的北部生活。回到臺南後,開始反思傳統民間信仰的重要與傳承。經過十年的觀察及實際的參與,積累大量的資料、照片與心得,期望未來透更多的途徑,帶給大眾不同的傳統信仰文化面觀,找尋傳統信仰保存與發揚的新契機。
目前是園藝家、攝影師、傳統信仰維護者。
經歷:
景聖園藝x窩仔底基地 主理人
2015年國家地理攝影大賽 人物組佳作
2016年國家地理攝影大賽 人物組佳作
2018入選臺南國際攝影節
2019 入選臺北國際攝影節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俗攝影特約攝影師
目錄
004 各界好評
010 不凡的身世――西羅殿尊敬堂的今生前緣
014 再續前緣的老地方――五妃街443巷
020 束人永遠尊敬――振茂伯與他傳奇的一生
026 尊敬堂鎮殿三太保
031 尊敬堂的轉捩點――傳奇人物的殞落
038 轉機――復興、復刻與尊敬堂的再起
042 人情世故――尊敬堂與他們的故事
044 手足情深――銀帽匠師郭春福
050 再續前緣――張家人與尊敬堂四十年的牽絆
053 鎮殿三應公的孿生兄弟
055 後甲敬信堂
064 西羅殿廣濟堂
078 再度蒞臨尊敬堂的感動
087 振茂伯的摯友――吳正雄老先生
096 亦師亦友――洪福星先生
102 鬼斧神工――曾應飛匠師與三應公
108 舊照片裡的回憶――屏東叔許文德先生
112 走出443巷――尊敬堂的新時代、新旅程
120 一路向北――開基三應公掛帥
123 第一站・嘉義朴子配天宮
126 第二站・彰化田尾湯家
130 第三站・大甲威興堂、新廣庄張公舘
133 第四站・基隆和平島天顯宮
137 第五站・三重汾陽堂
141 第六站・三重河南堂
145 第七站・蘆洲地母廟
152 終站・阿罩霧囍轎班會
158 一路向北――賦歸圓滿安座
162 東方武士會問世
163 443巷好物交流日
170 浴火鳳凰――正式邁向建廟之路
信仰與文化的綻放
004 外關帝厲王宮――睢陽忠烈
012 臺灣第一香――西港刈香
024 學甲上白礁
推薦序
府城西羅衍派書齋/許森凱
身為聖王公子弟的我,一段上一代的緣分,牽繫至今。尊敬堂的名稱,從孩提時期的印象就是「大尊欸恩公祖」;振茂伯的名字、豪爽性格一直烙印在我心。今天振傑兄致力於堂史發揚,喚起記憶及內心的澎湃,猶如昨日印象。今日尊敬堂踏上整建之路,或許多少坎坷,相信在後起等輩的努力下,會再續起振茂精神「束人尊敬」!
佳里吉和堂主任委員/陳席閔
得知有幸為聖王公信仰的書寫下一些文字時,內心十分的雀躍。當翻開這本書後更是猛然發現作者的筆猶如催眠師手上的玻璃球吊墜,一下子就帶著我進入一甲子前的五妃街443巷。更是讓我參與其中跟著開基三應公一路向北給信眾賜福,其中在阿罩霧囍轎班會那地點告別時,車旁轎班會成員賣力揮手喊加油的畫面,那份感動猶如一顆核子彈在我胸膛炸開!或許,這就是廟會人的浪漫吧!最後,同樣在重建的吉和堂想跟振傑和尊敬堂說:「重建的路上很辛苦,但,絕對不孤單!束人尊敬~吉和愛你~」
全臺開基永華宮主任委員/楊宗保
以前剛參與永華宮,就聽到朋友說五妃街茂伯的尊敬堂有一尊最大的廣澤尊王,去看的時候廟總是關著,前幾年聽說神尊要化掉時總覺得特別的不捨和惋惜,好在最後有保存下來。然而更讓我注目的是有一群年輕人默默的在辦活動做記錄、開發文創、走出去和各方交流,就像二十多年前我剛參與永華宮時辦的活動一樣,廟埕烤肉、音樂會、小朋友的呼拉圈比賽、戰鬥陀螺比賽,讓小朋友提著花燈陪聖王公繞境,看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參與非常溫馨的場面。廟是需要改變的,不能讓人覺得廟都是喝酒賭博吵架鬧事的地方。
一個強風豪雨的夜晚將永華宮的大樹吹倒,在不知如何處理時,朋友介紹了有園藝專業的振傑,他也非常熱心的辭掉所有行程,全心全意的搶救,因為這個緣份和他認識了,也一起交換參與廟宇的心得和努力的目標。
廟一直就是政經文教的中心,也是心靈的寄託,有許多不能和親友說的都能向神明傾訴,是大家心靈的依靠。祈望借著這本紀錄能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於廟宇有更深刻的瞭解並一同參與,一起來推動廟與社區的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社區關懷、老人長照等,都是廟可辦演的重要角色,讓廟發揮更大的功能。
大地藝術文化協會理事長、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執行長/蔣文正
認識振傑是從他攝影作品開始,年紀輕輕就從自己角度為傳統信仰文化注入一股清新力量,令人眼睛一亮,接到邀約誠惶誠恐。
我在廟邊長大,因為地域關係常常到西羅殿看「鬥蟋蟀」,原來小時候在西羅殿看見比我身高還高大尊廣尊澤尊王,就是尊敬堂的三恩公,後來得知還頗有緣份。
振傑文字與圖片,沒有華麗辭藻,文中引經據典說明一些信仰專業名詞,深入淺出訴說尊敬堂故事,是一部活生生現代紀實。振茂伯從純粹信仰,開舘濟世到興學、公益,過程篳路藍褸,讓人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價值,真是「束人尊敬」。
信仰的初衷是為了相信「奉神」而不是為了「風神」(臺語,有威風之意),現在私人舘如雨後春筍四處林立,振茂伯一生足以樹立典範讓後輩好好的省思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