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衣國王

Author: 

羅伯特.錢伯斯(Robert W. Chambers)

Translator: 

楊芩雯

Book design: 

陳昭淵

Distributor: 

知己圖書

Publisher: 

Publishing Date: 

2020-12-15

ISBN: 

9789869966115

Format : 

文庫本
535頁
10.5 cm × 14.5 cm
初版

Price: 

380元

黃衣國王已張開襤褸斗篷
現在唯有祈求神助……

★上承愛倫坡、下接洛夫克拉夫特,恐怖文學關鍵里程碑!
★無比邪門!黃衣身影跨進「克蘇魯神話」繼續殘暴肆虐!
★洛夫克拉夫特、史蒂芬金、《無間警探(True Detective)》編劇等,都是黃衣國王受害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黃涵榆教授 專文導讀

「作者寫出這醜陋的東西後應該是自殺了,不是嗎?」
「我聽說他還活著。」
「那可能是事實,子彈殺不死那樣的魔鬼。」

據傳有一部名喚《黃衣國王》的劇本,華美字句間棲息著純粹的惡,因為邪門的原因在歐陸持續遭禁,反而流竄得更加猖獗。事實上,凡翻開閱讀者,不僅會陷入瘋狂與抑鬱的極端悲劇,也將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你將收到黃色符咒,你將看見死靈現身,它們齊聲召喚黃衣國王於人間降臨,將你周遭一切蒙上一片漆黑、無以名狀的宇宙恐怖(cosmic horror)。

卡密拉:你,這位先生,應該摘下面具。
陌生人:是麼?
卡西爾達:確實是時候了。除你之外,我們全卸下了偽裝。
陌生人:我沒戴面具。
卡密拉:(驚恐萬分,靠向卡西爾達。)沒有面具?沒有面具!

——《黃衣國王》第一幕第二場

《黃衣國王》是美國小說家羅伯特.錢伯斯的短篇小說集,為美國超自然/恐怖文學經典大作,全書收錄十篇短篇小說,前四篇故事皆與一本虛構的劇本《黃衣國王》有關,描述了不同翻閱者的恐怖遭遇,故事情節鬼影幢幢,暗伏著神祕的「黃衣國王」與其死域人馬。其餘故事的風格則從恐怖一路轉為奇幻、言情,幾乎涵蓋了錢伯斯終身的創作題材範圍。值得注意的,是全書多數主角都是藝術家,呼應作者的藝術家身分與經歷,而錢伯斯細膩的街景、日常與心理描寫,也為讀者展現了一齣十九世紀末美國、歐陸常民生活的文字實境劇場。一百多年後,在克蘇魯神話「黃衣之王/哈斯塔」逐漸出現在歐美影視作品、文本與電玩遊戲之今日,恐怖文學史中的重要寶典,終於原汁原味在臺灣出版!

本書特點

  • 原來是他!將惡夢種子植入恐怖大師「洛夫克拉夫特」大腦之中。
  • 原來是他!克蘇魯神話之中,具有驚人威力的「哈斯塔」原形。
  • 原來是他!讓HBO經典警匪影集《無間警探(True Detective)》第一季血流成河!
  • 原來是他!讀了就能看懂更多歐美流行文化或電玩遊戲中的「黃衣人」彩蛋!

作者簡介

羅伯特.錢伯斯(Robert W. Chambers, 1865-1933)

美國小說家、藝術家;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於布魯克林工藝學校及紐約藝術學生聯盟接受教育,1886年遠赴巴黎朱立安學院攻讀藝術,其畫作1889年便入選「巴黎沙龍」展示。返回美國後,錢伯斯改變創作方向,投身小說世界。

錢伯斯一生創作甚豐,歷史小說、言情小說、怪談小說等都有一定水準,但無一超越1895年出版的《黃衣國王》之成就,美國知名編輯、文學研究家E. F. 布萊勒(E. F. Bleiler)盛讚其為「最重要的美國超自然小說」之一;本書深深啟發克蘇魯神話創作者,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H.P. Lovecraft),也讓許多評論家認定,錢伯斯上承愛倫坡、下接洛夫克拉夫特,是形塑當代恐怖文學面貌的關鍵人物。

1933年,錢伯斯因腸道手術失敗而病逝紐約。但他一手打造、啟發後世無數恐怖小說家的「黃衣之王」,代替他進入克蘇魯神話系統,持續為世界帶來無以名狀的恐怖與黑暗。

譯者簡介

楊芩雯

專職譯者,雜食閱讀。譯有《強尼上戰場》、《總統的人馬》、《製造俄羅斯》、《提姆.庫克》、《咖啡癮科學》等十餘種。

目次

編輯室報告
第一章 名望修復師
第二章 面具
第三章 龍巷
第四章 黃色符咒
第五章 伊蘇之女
第六章 預言家的天堂
第七章 四道風之街
第八章 落下第一枚砲彈的街道
第九章 聖母馬利亞的街道
第十章 巴利街
導讀

編輯室報告

恐怖大王降臨臺灣:在當代閱讀《黃衣國王》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夏民

說起黃色,西洋文學中最重要、經典的意象或角色,分別是《綠野仙蹤》的黃磚道、《黃壁紙》的黃色腐朽壁紙(與其在紋路後方攀爬的女鬼),第三便是《黃衣國王》中的黃衣魔王哈斯塔了。

臺灣讀者對於前兩者應該不陌生,《綠野仙蹤》是家喻戶曉的電影及童書,那條黃磚道甚至被譜成經典歌曲。《黃壁紙》則是第一則討論產後憂鬱症的恐怖小說,是中外英文系學生必讀的經典。但說起大名鼎鼎的《黃衣國王》,除非本身研究克蘇魯神話、玩過《克蘇魯的召喚》,或是觀賞過經典影集《無間警探第一季》(True detective),多數人其實非常陌生。

作為怪奇文學(Weird fiction)的經典文本,錢伯斯的《黃衣國王》承接了愛倫坡所開創的文學路線,並深深啟發後世的恐怖小說作者。直至今日,黃衣國王依舊是各種恐怖作品的經典人物或是隱藏人物。然而,在聲光效果更為逼人的當代娛樂作品版圖中,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回頭閱讀這一部百年以上的經典作品呢?

在一則電郵中,本書譯者楊芩雯提醒了我上述問題的答案:「Netflix有部電玩的記錄片叫《高分得勝》(High Score),神奇地訪到大把關鍵人物,一步步介紹從大型機臺的太空侵略者,到任天堂、Sega、《快打旋風》的發展史,對我來說有趣的不僅是重現與懷舊,而是總能指出在當時情境下,某一款遊戲或硬體橫空出世的意義。於是我也想到,現在的讀者去看《黃衣國王》,會不會有點像人生第一款電玩是《太空戰士七》(Final Fantasy VII)的玩家,如何能體會2D RPG遊戲《創世紀一:第一個黑暗時期》(Ultima)的開創性?再回頭去想,《黃衣國王》出版的1895年,是什麼樣的年代?我們都背過,是甲午戰爭打輸了,李鴻章去跟伊藤博文簽馬關條約那一年,也是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放影片的電影元年,是王爾德還不得不去坐牢、也有H·G·威爾斯(H. G. Wells)科幻噴發的年代。多知道這些也許能幫助想像,洛夫克拉夫特(H. P. Lovecraft)是在什麼樣的年紀與場面讀到《黃衣國王》的震撼感,進而在日後創造出一整個克蘇魯宇宙。」

恐怖作品中,往往需要一個觸發事件的物體,而創作者透過讀者對該物件的熟悉感,挖掘出其無比陌生的一面,徹底讓讀者陷入對該物件的困惑與恐懼之中,如《七夜怪談》中的詛咒錄影帶、《安娜貝爾》的醜陋陶瓷娃娃、《魔女嘉麗》的「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和甚至是《驚聲尖叫》中的惡作劇電話等,都曾嚇得觀眾夜裡無法成眠,而《黃衣國王》便是以當時眾人重要的娛樂載具「書本」(一本名喚《黃色國王》之邪門劇本)作為收納恐怖邪靈之用。經典作品的高明留白,往往是讀者得以帶入自身經驗與其共鳴的關鍵。錢伯斯並未在《黃衣國王》中深入描繪「黃衣國王」之形象,反而透過其鬼影幢幢的手下和象徵物如黃色符咒、死白面具等,佐以日常生活當中反覆出錯如跳針一般的平凡物事,讓人不寒而慄。

至於您手中捧讀的這本《黃衣國王》則是錢伯斯的短篇小說集,前四篇與遭受詛咒之劇本「黃衣國王」有關,皆是恐怖故事。有趣的是第一篇故事〈名望修復師〉的時間線是未來,錢伯斯透過架空歷史描述黃衣國王之長期影響,同時也諷刺了許多當代美國的社會現象。而自書中第五篇故事起,則是慢慢走入奇幻、歷史與言情小說的類型。各篇主角多半是旅居巴黎的美國籍藝術創作者,這樣的設定呼應了錢伯斯本身經驗。而作者善於引經據典,例如〈伊蘇之女〉的女主角使用古英文與法語,而本書譯文校對者曹子儀亦提起書中篇章〈四道風之街〉之命名,可能與《啟示錄》中「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執掌地上四方的風,風得吹向大地、海上,和樹上」有關。

本書原文參雜英文與法語,亦有諸多歷史典故,考量當代讀者閱讀經典之需求,我在編輯時有下述策略:

第一,保留譯者提供之註解,置於章節末尾,急著追故事進展可以直接跳過,亦可當作彩蛋閱讀,理解時空背景或些許克蘇魯神話與歷史知識。

第二,原文英法語夾雜,皆使用中文譯文表達,不另外以不同字體標記,期能增進閱讀流暢。

第三,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黃涵榆教授針對《黃衣國王》在文學史中「恐怖文類」的定位與重要性撰寫導讀,該文有些許劇透,建議可以讀完前四篇之後再讀。

時隔一百多年,《黃衣國王》終於在臺灣出版,衷心期待這一本經典之書,能夠為臺灣恐怖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值得參照且好讀的版本。也期盼更多經典恐怖文本能夠陸續面世,以惠讀者。

導讀

從《黃衣國王》看美國怪談小說與超自然恐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黃涵榆 

錢伯斯(Robert W. Chambers, 1865-1933)是現代美國小說家與藝術家,所創作的小說作品涵蓋羅曼史、歷史小說、童書與哥德小說(Gothic fiction)等類型,許多作品已改編成電影。《黃衣國王》(The King in Yellow, 1895)被公認是愛倫坡到二十世紀之間最具代表性的美國歌德小說之一,影響了包括洛夫克拉夫特(H. P. Lovecraft, 1890-1937)的科幻和奇幻小說。但是相較於愛倫坡和洛夫克拉夫特,錢伯斯算是較少被討論,希望《黃衣國王》的中譯本出版能喚起中文世界讀者關注這位奇特的作家。

哥德小說一直都是美國文學重要的資產,每一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歌德作家,大部分的經典作家也都有涉入哥德小說的創作,包括歐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霍桑(Nathaniel Hawthorn, 1804-1864)、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洛夫克拉夫特、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布拉蒂(William Peter Blatty, 1928-2017)、卡特(Angela Carter, 1940-1992)、萊斯(Anne Rice, 1941-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1947- )等,這些還不包括從早期的環球製片廠黑白片時代到現今的好萊塢所生產的恐怖(horror)和驚悚(thriller)電影。整個來說,美國哥德小說主題豐富多元,涵蓋神祕而危險的自然、鬼屋、家庭陰暗罪惡的過往、執念、戀物、外物入侵、附魔等,用各種扭曲驚恐的現實,如同精神分析所說的「壓抑的歸返」(return of the repressed),挑戰美國政治、社會和家庭秩序,美國文化裡的進步主義,以及「處女地」和「美國夢」的主流意識形態,更在一個哲學的層次上,鬆動了現實與虛幻、正常與異常、理性與瘋狂、人與非人之間的界線。然而,即便這樣的哥德小說傳統提供我們閱讀《黃衣國王》清楚的座標,錢伯斯作品裡慣用的藝術創作、街景、愛情、情境的逆轉等普遍性的小說元素也頗值得關注。

小說的標題「黃衣國王」指涉串連前四篇故事的一部劇本,但是這四篇故事有各自的角色與情節脈絡,還是可當作獨立的作品閱讀。「黃衣國王」(方便區隔小說《黃衣國王》)是一部神祕而危險的禁忌之書,如同一道邪惡的咒語或詛咒,會讓讀它的人陷入幻想或瘋狂,幾個故事主角和敘述者都因此飽受身心折磨。「黃衣國王」未曾被完整呈現,只是在不同角色和故事之間徘徊不去,如同一股無所不在的超自然腐敗和邪惡力量,來自遙遠的過去卻一再重現,糾纏著當下與未來。

事實上「黃衣國王」的鬼魅纏繞超出了《黃衣國王》有形的作品界線。這部虛構的劇本「據說」成了洛夫克拉夫特在《死靈之書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Necronomicon, 1927)重新建構另一本神祕之書《死靈之書》運用的材料之一。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短篇小說〈獵犬〉(“The Hound”, 1923)首次提及《死靈之書》,四年之後提升到專書的厚度,作品中的克蘇魯(Cthulhu)神話題材也大多引自《死靈之書》。真實性一直備受爭議的《死靈之書》傳聞中是阿濟夫(Kitab Al-Azif)在大約西元730年以阿拉伯文寫成。該書傳授如何進行古老宗教崇拜儀式,召喚死者、惡靈、外星生物,也論及人獸雜交繁殖。任何接觸到這本邪惡之書的人都遭受厄運,宛如「黃衣國王」情境的翻版。《死靈之書》主要經由希臘文和拉丁文手稿在西方世界流傳,也成為漫畫和電玩的素材。洛夫克拉夫特在《死靈之書的歷史》中推測錢伯斯從《死靈之書》得到許多小說創作的靈感,然而這樣的推測的真實性很難被驗證,可以確定的是,錢伯斯和洛夫克拉夫特兩位怪談小說大師都醉心於人類文明之外的世界。

就文類特性而言,「怪談小說」比涵蓋性較廣的「哥德小說」更能精準描述《黃衣國王》,以及錢伯斯和洛夫克拉夫特大部分的作品。怪談小說經常混雜了哥德、恐怖、奇幻和科幻的元素。根據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Supernatural Horror in Literature)裡的定義,怪談小說主要呈現人類對於未知和不可預測最原始的恐懼。他甚至認為這樣的恐懼是人類的原始本能,早已固定在神經組織裡。這種恐懼無關乎祕密謀殺、人骨、鏗鏘作響的鐵鍊等平凡的恐怖,而是對應著打破自然法則、完全超入人類理解範圍的超自然「宇宙恐怖」(cosmic horror),在那裡人類完全沒有任何位置可言,在作品中會透過氣氛的鋪陳,而不是附著在特定的角色和物體。《黃衣國王》裡隨處可見這樣的例證:〈面具〉裡已被做成石像的白兔、金魚和女主角吉納維芙的復活;〈龍巷〉裡的神祕男人的眼神吐露無法言說的邪惡和敵意,每一回的遭遇總是觸動了深藏的記憶和命運。〈黃色符咒〉的主角傑克史考特總是覺得無法逃離臉上像是布滿屍蟲的教堂守夜人的窺視,他進行中的畫作毫無緣由地扭曲變色,似乎呼應了故事裡的現實持續偏離事物的常軌,故事結尾證實教堂守門人早已死去好幾個月,變成青紫色屍身,完全沒有任何可能的解釋。

類似《黃衣國王》以及洛夫克拉夫特的怪談小說呈現的超自然或宇宙恐怖本質上是非人的(nonhuman)。晚近一些具有思辨(speculative)和唯物論色彩的哲學思潮企圖超克傳統的人文主義或人類中心思維,將「非人」當作嚴謹的哲學思考的課題,讓我們更深入理解「非人的恐怖」。舉例而言,哈曼(Graham Harman)提出「怪異實在論」(weird realism),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成了最佳的印證,在那裡物體具有無法被透視的深度,或者揮霍著過量而無法統整成任何單一物體的面向和特質,懸置或撕裂語言和科學觀察的作用,無法被納入人類的世界(Weird Realism 2, 27, 234)。瑟克(Eugene Thacker)提出「哲學的恐怖」(horror of philosophy),那是一種悖論(antinomy),表示哲學思考依著理性走到理性的界限,面對無法思考的非人世界,那也是鬼魅的、無我的、無法命名的「沒有我們的世界」(world-without-us),既非主觀的「我們的世界」(world-for-us),亦非客觀的「世界自身」(world-in-itself)。為了闡述「哲學的恐怖」,瑟克涉入哲學的周邊領域包括惡魔學(demonology)、神祕主義、巫術與魔法,但丁《神曲》的〈地獄篇〉、洛夫克拉夫特小說、伊藤潤二漫畫和黑金屬都提供了豐富的無名的超自然恐怖素材。「超自然」不等於「不自然」,而是另外一種超出人類理解、沒有人類存在意義的自然,會闖入人類世界的非人的自然,不死的、過量的生命,如同「黃衣國王」散發的力量。

《黃衣國王》中譯本的發行為這一部漸漸被世人遺忘的美國怪談經典開啟另一段生命歷程,召喚中文讀者們進入一段跨越人類界線的旅程。你準備好了嗎?

參考資料

  1. Harman, Graham. Weird Realism: Lovecraft and Philosophy. Winchester: Zero Books, 2012.
  2. Lovecraft, H. P. Supernatural Horror in Literature. New York: Dover, 1973.

延伸閱讀